挪出穷窝子搬出新希望
——船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自2016年船山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依照全区农业一体大环线的实施步调,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突出“两精准三严格”,推行“三高一快”工作方法,探索“三金三变”产业脱贫新模式,提升“五心服务”标准,确保群众满意度高、脱贫率高,真正实现新房变新村,新村变新景,新产业带动新生活,新生活带动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桂花镇响堂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桂花镇金井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永兴镇孟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动态管理
“两精准三严格” 确保项目建设稳步实施
对于桂花镇金井村贫困户刘文来说,易地扶贫搬迁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居住地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啊!以前住在偏远的地方,出行不便,吃水困难,看病更难。”刘文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去年8月,他和同组3户贫困户搬迁到易地扶贫新村安置点,住进了新房。
新的安置点,马路平坦又宽敞,还配套了医养中心,切实解决了当地贫困户看病难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是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措施,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区委书记曹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更是成了区委、区政府逢会必讲的工作。为了切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全区性会议,专项部署相关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下大力气抓实、抓好。
易地扶贫搬迁,首要的问题是“谁要搬”。为此,船山区搬迁人口识别按照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搬迁户自愿申请、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级公示确定搬迁对象的程序进行,确保将真正有搬迁需求、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体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范围。同时,区扶贫移民局负责对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进行再核实再甄别,在建档立卡系统中进行动态管理,紧扣“精准”二字, 做到层层把关,确保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搬迁,杜绝“搬富不搬穷”的现象发生。
政策执行要严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展开以后,船山区严格执行住房建设标准,严格执行搬迁后旧房拆除政策,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封闭安全运行这“三严格”。据悉,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船山区严格执行人均25平米的建房标准和户均自筹不超1万元的两条红线,严守搬迁不举债和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的两个“决不能”底线。所有搬迁户都签订了搬迁和旧房拆除协议,避免了出现用地“两头占”的问题。同时,区级自筹资金5200万元注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池”,解决前期费用,垫付提前实施乡镇的资金缺口,有效确保廉洁搬迁、阳光搬迁。
规划建设
“三高一快” 五年任务三年完成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船山区结合实际,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将易地搬迁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
5月25日,在复桥镇复兴村场镇规划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2、3、4栋号楼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外墙粉水,1号楼5月底将建成封顶,预计今年6月底达到入住条件。这是船山第一个在场镇规划建设的易地搬迁点,可安置67户176名贫困户。
“为了加快项目建设的步伐,让贫困户尽早搬入新家,每天施工现场都有70余名工人进行加班加点施工,整个项目建设将于6月完工。”复兴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经理陈俊宇告诉记者,按照易地扶贫安置点向场镇、向城市、向园区、向聚居点靠近的思路,复兴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选址上,结合土地增减挂钩、环保产业园以及复桥镇垃圾处理厂安置小区二期的建设,三位一体的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实现了资源共享。
自2016年8月28日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仪式召开以来,各级各部门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早安排、早部署,明确建设任务和时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积极稳妥推进。
“全区上下必须盯住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做到任务不减,政策不松,确保实现五年任务三年完成,三年任务分三批次完成。”近日,在召开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韩麟再次对全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强调,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抓进度,更要控质量,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各乡镇的月度脱贫攻坚考评和年度考评内容,实行日调度、周通报、月考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记者从区发改局了解到,目前,船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省下达了273户770人搬迁任务,船山区实际完成277户836人,超目标任务9%;2017年省下达易地扶贫搬迁297户1017人,船山区实际实施440户1261人,超目标任务24%。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建设任务717户2097人,全部搬迁入住。第三批开工安置点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今年6月底达到入住条件。
“按照这个速度,今年6月底就可以拿到新房子的钥匙了,这下日子有盼头了,想想都激动。”看着已经封顶的房子,复兴村60岁的贫困户唐纪高笑得格外开心,他激动地说,几十年来,他一直住在土坯房中,做梦也没想到,去年镇里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他家被纳入搬迁范围,圆了他多年的安居梦,还彻底改变了他家的生活。
产业扶贫
“三金三变” 探索产业脱贫新模式
搬迁是手段,就业是核心,脱贫才是目的。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的人的搬迁。能否为搬迁群众创造多途径就业创业渠道,才是实现‘断穷根’的关键所在。”区委副书记白争春一语道出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目的。
为此,船山区在安置点布局和规划上坚持“五个一批”的原则,打破区域限制,依托农业园区,集中布局特色产业,实现了“三金三变”,探索出了船山“产业脱贫”新模式。
6月,云层间洒下金色的阳光,永兴镇明镜村牛樟基地,成片的牛樟树苗正茁壮成长。不远处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白墙绿瓦的崭新房屋错落有致,平坦的村道进村入户……“走,上班去!”明镜村脱贫户何先华撂下饭碗,和其他村民一起出发去几百米外的牛樟基地上班。
在桂花镇响堂村可士可柑橘基地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刘东平这时正在基地里除草。响堂村里引进了可士可柑橘和西瓜产业,刘东平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企业,自己到园区务工挣钱。“一天务工有50元钱,再加上土地流转费,脱贫有了保障,再也不用担心返贫了。”
从“下地干农活”到“去基地上班”,透露出了一个个贫困户家庭的巨变,更折射出易地扶贫搬迁背后的功劳。
目前,船山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发展都市农业,已形成以永河、唐桂、龙老复3个大园区为龙头,10个乡镇农业小园区为补充的“3+10”产业园区体系,并将园区内的贫困村纳入园区规划,在连片贫困区域新建了永兴镇台湾牛樟、桂花镇可士可四季橘香、复桥镇蓝莓、西宁乡“兰泥湾”等特色农业园区5个,覆盖贫困村11个。贫困群众搬来后,可以把原有土地拿来变成租金、扶贫资金入股变成股金、到园区或基地务工变成薪金,不断提升贫困户造血功能,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因人制宜增收”。
“既要能留住人,更要能留住心。我们通过培育扶持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就业岗位以及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确保搬迁户收入稳定,按期脱贫。”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钰说。
如今,像河沙镇梓桐沟村、仁里镇罗家桥村、老池乡飞跃村、桂花镇金井村等村依托产业规划建设易地扶贫安置点,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产业饭,真正实现有房住、能致富、留得住。
群众参与
“五心”服务 提升搬迁群众满意度
“干不干,群众说了算;行不行,群众要知情;好不好,群众少不了”。易地扶贫搬迁是贫困群众“挪穷窝”工程,建设新家园是群众的聚焦点。
近年来,船山区探索了舒心、放心、安心、省心、开心的“五心服务”,把老百姓思之切、盼之急作为推进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让搬迁群众参与其中,不断提升搬迁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据悉,船山区通过对实际入住新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的了解,对安置点配套设施、后续帮扶措施、社区化管理等方面完善改进,确保群众住得“舒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进的全过程让群众参与其中,解除搬迁群众“局外人”的冷眼旁观,让群众找到建设自己新家园的那份“巴实”成就,找回全程参与的存在感,确保群众“放心”;公开项目名称、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实施单位等主要内容,并接受群众监督,有效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让群众“安心”;通过实施搬迁以后,针对贫困户搞好后续产业、强化扶持措施、引导创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让群众住得“省心”;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搞好感恩教育,重点对非贫困户进行宣传引导,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能“开心”。
船山区的“五心服务”,使宣传政策“铺天盖地”,让群众知晓,让群众参与,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深得民心。
通过前两批的建设,贫困户慢慢转变观念,积极要求搬迁。去年,桂花镇响堂村贫困户白有才看到村里已经建好的安置房,主动找村干部说:“没有想到易地扶贫搬迁房比我想象还要建得好,2018年第三批我第一个报名。”如今,白有才的新房也将于今年6月底交房了。
“以前针对贫困户的优惠政策不断叠加,一定程度打破基层平衡,导致非贫困户产生心理不平衡。但是现在,通过我们的宣传引导,非贫困户自己心里明白,虽然他们没有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但是他们能够享受公共资源配套,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副区长郑良介绍说,通过后期对搬迁户的入户走访,搬迁群众普遍对这项工程的满意度非常高,纷纷表示这项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他们几十年迫切想住新房的愿望。
一户户搬迁户迁入新居喜上眉梢,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振奋人心,一项项脱贫致富的惠民措施温暖心田。
扶贫搬迁,“搬”出了幸福新生活,乐了心头,美了村头,富了人头。沐浴在精准脱贫的暖阳中,船山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不再是梦想,脱贫路上“不漏一人、不落一户”的誓言得到践行。
(李四海/图 梁惠 涂佳/文)